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人们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三级台阶的作用: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
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而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
而地铁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出口转弯的作用: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
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了这一转弯的奥秘。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些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一条装饰线的作用:
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在北京、广州的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
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意识到离站台边的远近。
而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面用同一色的磁砖,乘客一不注意就靠近轨道,吓出一身冷汗!
因此,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整天喊破嗓子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故事的哲理:
中国人绝不乏聪明才智,缺少的就是对"精细"的执着。
想想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留下了多少遗憾?
请问:我们城市的道路有多少条没有被"开膛破肚"过?
我们的设计者有谁想到了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
我们的城市的立交桥有多少刚刚"胜利完工"就成为新的拥堵点,从而不得不进行一遍遍的改造?
我们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中,真正有创意的有多少?火柴盒楼,四方塔楼,一片片地被克隆着……
一个没有细节、没有创新的群体中,怎么会诞生强大的企业?2.三十年的巨变的确如此
这篇挺有趣的,好像的确如此:01、三十年前,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城里人;三十年后,带金耳环的,基本都是农村人。17 三十年前,老婆一个孩子一堆;三十年后,孩子一个老婆一堆!
02、三十年前,好多的姐妹俩像娘俩;三十年后,好多的娘俩像姐妹俩 。
03、三十年前,很多人家把儿子叫"狗剩"、"狗蛋";三十年后,很多人家把小狗叫"儿子"、"孙子"。
04、三十年前,白砂糖要买凭票;三十年后,白砂糖被称"毒药"。
05、三十年前,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往往是小姑娘;三十年后,穿花衣服和红衣服的,常常是老太太。
06、三十年前,人们盼望怎样才能"长胖";三十年后,人们考虑怎样尽快"减肥"。
07、三十年前,穷人才吃野菜和玉米面;三十年后,富人爱吃野菜和玉米面。
08、三十年前,国家号召"垦荒种田";三十年后,国家要求"退耕还林"
09、三十年前,富人穿涤纶衣,穷人穿棉布衣;三十年后,穷人穿涤纶衣,富人穿纯棉 衣
10、三十年前,有钱也说没钱;三十年后,没钱也装有钱。
11、三十年前,鼓励汽车"多拉快跑";三十年后,要求汽车"限速限载"。
12、三十年前,能买到便宜东西,人人羡慕; 三十年后,谁买的东西昂贵,才有身价。
13、三十年前,无奈穿破洞和补丁衣服 的,是因为"穷";三十年后,花钱买窟窿和补丁衣服的,是想摆"酷"。
14、三十年前,一人工作,能养活全家数口;三十年后,俩人上班,难养活一个小孩。
15、三十年前,往往为饭不够吃发愁;三十年后,常常因孩子少吃操心。
16、三十年前,背心和裤头,全是穿在最里面的;三十年后,背心和裤头,也有穿在最外面的
18、三十年前学校是收费的、五元钱就念书了;三十年后,学校是免费的,五万元还得走后门了!
总结成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刘道玉
中国高等教育出了问题。什么问题?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先生说:"大学的问题七天七夜也谈不完。"依我看,中国大学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乱"。
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都看到了,就是教育领导当局看不到。这验证了一句古谚:"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愿为教育领导当局解谜,希望他们听进些逆耳忠言,并付诸整改行动。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合并,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大操大办的序幕。近20年内,高教领域里发生了太多事件,例如大学合并,教育产业化,建设一流大学,本科高速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专升本,学院改名,学术造假,教学假评估,建大学城运动,大学圈地运动和建设豪华校园等。
值得肯定的是,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取得了进步,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办学条件也有改善。到2007年,大学生在校生已达2700万,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省市已步入普及化的阶段。
但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越演越烈,大学中的铺张浪费严重,债务累累,官本位越来越严重……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一次高速大发展或大破坏之后,一般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整,这符合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规律。可是,近20年的高等教育一直以火箭的速度上升,从没有进行过调整或整顿,根本谈不上巩固和提高。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提出整顿高等教育的十意见书,真诚希望国家高层做出决定,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次彻底整顿。
一、废除自学考试制度
极而言之,自学考试已成为"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学方式自古就有,但是把它正式作为获取大学文凭的制度,是从1978年后才开始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那时大学生毛入学率很低,全国平均只有1.4%,不少省市还低于1%。扩大招生,又受到校舍等教学资源的掣肘。于是,自学考试被当作统一高考之外,另一条获得大专文凭的渠道
自学考试于1981年开始试点,1983年全面推广,直至发展到被称为中国的"第一考"。三十年来,累计4800万人参考,850万人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凭。无可否认,在当时大学入学率很低的情况下,自学考试满足了很多人求学的愿望,其中不乏有真正的成才者,它的历史功绩应当肯定。
但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非昔比,全国平均大学入学率已超过23%,不少省市已达到高教普及阶段,广东省2009年将达到78%。有鉴于此,我认为高等自学考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似应取消这种制度,具体原因有三:一是自2006年开始,自学考试连年减少,逐渐出现了萎缩现象。二是自学考试仍然沿袭了普通学历教育,助长了唯学历论,除具有学历统计的意义外,并不能达到真正提高人们技术和能力的目的。而且,许多人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完全不搭界,那么容易就拿什么文凭,造成了某些文凭泛滥。三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舞弊现象严重,文凭水分很大。有人甚至极而言之,自学考试是"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总之,取消自学考试制度,是整肃高等教育学风的需要,是严格大学文凭标准、净化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
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官员和老板考博拿学位,一路绿灯。
本来,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19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
到了1990年代初,研究生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涌进了校园争戴博士帽。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员和老板考博是一路绿灯。为数不少的老板和官员,既不上课又不做实验或查阅文献,怎么能够达到博士水准的要求?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在职博士生已经异化和玷污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他们用不菲的学费买博士帽,而大学以卖学位换取资源,是典型的权钱交易。
鉴于我国在职研究生太滥,必须大力进行整顿。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
必须按照大学的功能定位,重新审查和规范学位授予点的资格。属于纯粹教学型的普通大学,不允许招收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型的大学,只能招收硕士研究生;只有少部分研究型的大学,才能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而且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只能招收1至2名研究生。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目前,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所,而拥有世界最好和最多研究型大学的美国,只有253所。
三、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校等,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不少大学的博士学位授予点,是用搞运动的方法,靠公关和打攻坚战,用高薪挖院士而获得的。有的甚至请省市的领导出面公关。一旦获得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就大肆宣传,开庆祝大会,奖励有关人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由于采取了这些不正当手段,某些新建的城市大学也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点几乎覆盖了大学的所有专业。因此,必须对我国大学学位授予点进行整顿,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校、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所和工业部门的应用研究所,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并且要保持长期的稳定,不允许普通大学乱串位,也绝不允许任何大学再搞所谓博士点零的突破攻坚战。
四、大学必须与所谓"独立学院"脱离关系
独立学院名不副实,私人投资者想利用重点大学的牌子招揽学生赚钱,而大学靠出卖牌子换取"坐地分赃"的利益。
1995年民办四川电影艺术进修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到2008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6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
一般来说,办二级学院的大多都是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甚至有的重点大学办了两所二级学院。其实,无论是叫二级学院或是独立学院,都名不副实,说它是二级学院,又不隶属于大学,说它是独立的吧,又受制于母体大学。说白了,它们的产生是利益均沾的结果,是不伦不类的怪胎,而绝非像教育部负责人所说的"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私人投资者,想利用重点大学的牌子招揽学生赚钱,而大学靠出卖大学的牌子换取"坐地分赃"的利益。重点大学决不能做这种降格以求的事,必须尽快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学院"脱离关系。
五、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
我国的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招收高考落选的高中生,仍以大专学历教育为目的,成了大学创收的渠道
成人教育发源于英国,它是适应英国的产业革命需要而诞生的,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英国被誉为"继续教育之乡",对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曾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成人教育始于20世纪初,以成人简易识字为对象。近一个世纪,虽然形式不断变化,基本上还是体现了成人的特点。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各大学相继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但并没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招收高考落选的高中生,仍然以大专学历教育为目的,成了大学创收的渠道,体现的是"文凭至上"。因此,我国的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既干扰了重点大学的职能,又没有履行成人教育真正的职责,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必须进行整顿或调整。具体做法是,把现在大学中的成人教育学院与大学脱钩,通过调整和合并,按地区或省市建立若干所独立的成人职业学院或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这类学院不能担负普通大学学历教育,只能进行职业或职业更新再培训的教育。这绝非普通大学的教师所能胜任,设置职业性的专业,要由具有真正职业专长的内行担任教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的特点。
六、停止大学办分校
办分校,往往是商业炒作,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
1960年代,在备战的形势下,不少大学都办了分校,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虽然国外某些大学也有分校,但它们都完全独立,如美国加州大学的各分校。
自21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一些大学又办起了跨地区的分校,有的甚至从东北办到了东南沿海。更有甚者,连北京的某名牌大学的附属中学,也在全国各地办起了多所分校。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商业炒作行为,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例如,珠海市与某大学签订了一个协议,提供五千多亩土地无偿地给该校使用,大学就可以利用这些土地招生赚钱。这种做法就是变相的教育产业化,一定要制止。
七、整顿大学的科技开发园和研究院
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试问:你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大的技术力量,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
重点大学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试办一个科技开发园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多,多则必滥。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试问:你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大的技术力量,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如果不是做秀,就是有意浮夸,浪费国家资源是犯罪行为。
有的大学到处建立研究院,在全国建七八个。顾名思义,研究院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要有研究实验室,配备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承担和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现在某些大学在各地建立的研究院是什么货色?据我所知,是依托各地的校友会挂个研究院的牌子,基本上是培训和卖文凭赚钱,或者就是学校的接待站。这种做法,不仅玷污了研究院的名声,而且助长某些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八、实行教授定编制
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
目前,大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近亲繁殖。不少大学存在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情况,严重妨碍了教师之间民主、平等讨论和争鸣学术问题的风气,窒息了创造精神;二是教授职称评定严重失范,致使不少教授名实不符。在1950年代,大学中的教授多是博学多识的学者,无论是人文或是自然科学的教授,掌握多门外语,通晓诗词歌赋,有的甚至具有琴棋书画的专长。他们备受人们的尊重,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可是,现在大多数教授,学历不全,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人文素质低下,丧失了对学生的魅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为数不少的人,只求表面上的学历、学位、衔头,不下真功夫做学问,落得了"名高实秕糠"的结果。二是大学之间相互攀比,看谁的教授多、博导多,只追求数量,导致不少人滥竽充数。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这方面,那些拥有教授和博导资格评审权的重点大学,更显得浮躁和浮夸,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有鉴于此,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实行首席教授制或定编制,不允许无限量地晋升教授。近传闻,教育部准备取消教授职称,实行教师13等级制。这并不能解决滥竽充数的问题,只不过是以级别代替职称而已。同时,教授职称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取消教授职称不利于国际交流。在1950年代,大学里的一级或二级教授是"稀有元素",可是现在某些大学的正副书记和正副校长一二十号人都是一级或二级教授了,有的甚至是一天书也没教过的职业政工干部,官本位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九、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剽窃抄袭见光死
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
近年来,几乎每个重点大学都发生过教授剽窃、抄袭事件,其中有校长、院士、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等。多数大学做出了严肃的处理,但也有的大学不了了之,采取了姑息养奸的态度。有个别的大学,明明存在教授剽窃问题,不仅不处理,反而借助媒体吹嘘"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虽然公开学术造假是个别的,但学风浮躁和浮夸却很普遍,至于"假项目"、"假论证"、"造假论文"、答辩走过场更常见了。我国的学术论文连年攀升,据说已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有多少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所有一级学科的世界大奖也仍然还是零呢?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出版社和学报,任何人都可以出书,有多少有价值?有人批评说,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因此,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这有利树立严谨的学风,以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十、整顿大少爷作风,严查大学财务支出
大少爷作风流行,谁都配车,装修一味向公司老板看齐,可是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却大大地下降了。
我国大学2500亿的债务是怎样造成的?不客气地说,就是由贪大求全、追赶时髦和大建楼堂馆所造成,铺张浪费也是重要原因,只是大学当局不愿承认。一些大学,建五星宾馆、豪华校门、观光电梯等,被媒体逐一曝光。原有的楼房可以使用,也要建新的,一些系科本可以共用一栋楼房,非要单独建大楼,地下停车场、娱乐设施还一应俱全。不仅副部级的书记、校长配专车,而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助理也配了专车,甚至连已退休的副部级的书记、校长仍然配专车,一些部处长明不配暗配,公车私用是普遍的现象。现在,不仅校级干部有豪华的办公室,而且处长、科长的办公室也装修得富丽堂皇,一味向公司的老板看齐。虽然办公条件大上档次,可是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却大大地下降了。
为了遏制大学的铺张浪费现象,应当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大学的拨款、经费开支、建设项目、享受的待遇等进行严格监督,对违章者应追究其责任。
整顿高等教育绝非以上十个方面,但这些是最主要的,抓住了这些方面,就可以提纲挈领地带动各方面的整顿。要巩固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准,必须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排除万难,把整顿工作进行到底!
刘道玉(前武汉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教育改革专家)
周末分享2013年第27期(11.29)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或家里有学生的人,请好好读一下.我们的后代在受的什么教育! ! !刘植荣:欧美学生作文与国内作文差异何在?
作文是学习语言和检验语言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而语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和所有学科的基础。为此,不管家长还是教育部门,都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年高考结束,高考作文总是被热议的一个话题。
过去几年,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要写篇高考作文,体验考生的艰辛,感受作文的难易程度。每年公布的高考满分作文,读起确实给人一种美感,但细细推敲,在华丽词藻间似乎看不到考生自己提出的鲜明的观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看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国内读者不禁惊叹中国语文教学与法国的差距。
作文题目是各国教育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故此,本文侧重谈谈外国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作文题目,外国与中国的语文教学有哪些不同,中国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等问题。
1. 法国作文看重学生的观点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其实那并非是人家的高考作文,因为他们和许多欧美国家一样,根本就没有高考制度!
法国教育是"直通车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自动升学,一路免费,小学、初中阶段连教材、文具都由政府免费提供。高中生毕业时要参加全国会考,成绩合格者获得业士(简称"Bac")文凭,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证。获得业士文凭的高中毕业生可到一所大学注册学籍,继续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国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题目"其实就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题目。
法国2012年高中会考作文的主题是 "国家"、"真理"、"劳动"和"欲望"。
文科作文题目是(在三个题目里选一个,下同):
人在劳动时有何收获?
(Que gagne-t-on en travaillant?)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Toute croyance est-elle contraire à la raison?)
阐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Spinoza, ? 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 ?.)
理科作文题目是:
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
(Serions-nous plus libres sans l'Etat?)
我们有权探求真理吗?
(Avons-nous le devoir de chercher la vérité?)
阐述卢梭《爱弥尔》中的一段。
(une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Rousseau, ? Emile ?)
经济社会学科作文题目是:
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
(Travailler, est-ce seulement être utile?)
有天生的欲望吗?
(Peut-il exister des désirs naturels?)
阐述柏克莱《论消极服从》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Berkeley , ? De l'obéissance passive ?)
关于法国的作文题目,中国学生是绝对作不来的。例如经济社会学科第一道题目: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
其实,这个题目中国人很难理解,因为这是个哲学问题。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哲学家对"劳动"的论述的理解,劳动不但是对人有益的,例如,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养活自己及家人,可以通过劳动融入社会等,它同时也是一种"存在",这讨论起来就深奥了。本题目尤其是看考生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的论述的态度。
说明一下,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时间是4个小时,学生有足够是时间思考发挥。
我在法国,见他们很多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法国院校对马克思理论的重视程度,肯定要强于国内院校。在我们国内,真正读过《资本论》的人恐怕不多。
法国的这些作文题目都是开放型的,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但也确实有难度,必须阅读大量哲学原著,才能理解题目,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我也与一些大学教授和报社编辑讨论过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普遍认为,他们的作文题目涉及的领域宽泛,尤其是哲学和政治学题材的作文,恐怕国内的博士生作起来都困难。
如果与往年的高中会考作文题目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的作文题目难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尽管法国也有批评人士指出,对高中生来说,这样的作文题目难度过大,每个题目都可以写成一篇博士论文。但法国学界已达成了共识,将来也不会降低高中会考作文的难度。
法国之所以出这么难的作文,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评价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事物的总体看法。他们不在乎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在乎的是学生有没有观点。
2006年6月15日,我曾在博客发了一篇《看看法国"高考"作文题目》的文章,网友"星空音乐"在博文后留言说:"法国的作文是让人思考,中国的作文是让人编造!"我想,这大概就是法国作文与中国作文的区别。
2. 美国培养学生"总统思维"
一次,我在QQ上与移民美国的朋友聊天,她说在给二年级的儿子辅导作业。我问她是什么作业,她说是作文。我很感兴趣,想看看作文题目是什么。她通过视频把作文题目给我看,题目是"如果你是华盛顿,你应该如何处置当时的情况"。朋友解释说,孩子刚学了篇美国独立战争的课文,学完后,老师就出了这个作文题目。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如果在中国,作文题目无非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有意义的一天"之类的题目,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家庭、学校狭小的空间里,学生很难在作文中表达个人思想,这也就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足够的发展。
美国则不同,他们的教育在各个阶段都是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把学生比作初生牛犊,老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拉着学生去哪里吃草,哪里喝水,而只讲草和水对身体有什么益处,让学生在开阔的原野上自由奔放,自己去寻找草和水。
我在院校任教时,与一个领导聊天。三句话不离本行,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教育。他说,儿子在美国读初中,暑假作业就是做一个老鼠夹子,自己随便做,不管用什么原理、什么材料,能抓住老鼠就行。
再看看中国孩子的暑假作业,总离不开教材,一遍又一遍地做各种模拟试题,不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实践,而是用一些"标准答案"像紧箍咒一样把学生的思维牢牢束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地寻找知识,更不能创造知识。
正由于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是禁锢学生思维,学生要是提出个新观点,马上就被当作"奇谈怪论","偏激"、"偏执"等帽子纷至沓来,令学生的思想变得僵化而缺乏创造力。
2009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曲《2010等你来》这么重要的一首歌曲和吉祥物、中国馆等,竟被媒体曝光有复制嫌疑。德国《莱茵邮报》2010年2月18日发了一篇报道,中国在法兰克福展览会上的参展产品获得"抄袭特等奖"、"抄袭一等奖"等5个抄袭大奖。
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即使我们的GDP将来有一天世界第一,也不会保持多久,因为"大"并不代表"强",只"大"不"强"那就是草包。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研究,中国从公元1世纪到鸦片战争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腐败的封建教育制度,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与朝廷不一致的观点,大兴文字狱,陷害持不同政见的仁人志士,结果,这个世界第一经济体"庞然大物"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了几艘西洋炮舰,就把它给打垮了。
3.法国为什么没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离不开历史事件,欧美教材对历史课文的选材非常谨慎,唯恐对历史的认识有误而误导学生。即便这样,他们也不敢轻易给出一个官方结论,充其量罗列一些学者的不同观点供学生分析、批判,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都德的《最后一课》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因为它被选入我们的教科书,可法国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以沦陷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一所小学被迫改学德语事件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但这件事仅发生在阿尔萨斯省法语区,该省讲法语的人只占3%,绝大多数人讲德语。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民族感情,法国没有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里有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这篇课文,课文后的作文题目是:"以记者身份,写一篇关于《葛底斯堡演讲》的专栏文章,评价这次演讲。"学生凭借自己对美国内战的认识,可以称赞这篇演讲,也可以批判这篇演讲,老师根本不会把一个观点强加给学生。我想,如果是中国老师出这篇作文题目,十有八九会是"《葛底斯堡演讲》的伟大意义"。
中国的课文选材都是根据"论"去选"史",这样,"史"往往不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反映。我上小学时,课本上这样写着:国民党部队假抗战,真反共,八年抗战他们跑到峨眉山摘桃子去了,教材上充满了"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文章,都是先被积极肯定,后来又被坚决否定,连教材如此编来造去,能教给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吗?
4. 洋编辑给我的启示
我在喀麦隆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来自中国浙江的女孩阿玲。为给患癌症的妈妈筹集治疗费用,她16岁就来到喀麦隆打工。我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写了出来,发到了博客。《WOMEN OF CHINA》杂志约我用英文把这篇文章重写(刊在2009年第7期,题目是《Home Away From Home》)。
加拿大编辑米勒先生看了文章后提出的问题耐人寻味:阿玲的母亲患癌症,她应该在母亲身边照顾才是,怎么反而跑到了喀麦隆去了?他显然不了解中国,尽管他在中国也呆了几年了。
我给他解释说,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你们加拿大全民享受免费医疗,中国不少百姓有病要自己掏钱医治,而且是先交押金后治疗。你说,阿玲是在家看着妈妈病情恶化,还是到喀麦隆挣钱帮妈妈治病?
从洋编辑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外国人很重视文章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胡编乱造。个人可以直抒胸臆,大胆谈论对某个事件的观点,但绝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捏造事实。
后来我发现,国内有不少媒体转载这篇文章,有的媒体找了写手,把阿玲描写成了一个女侠客,说她中国功夫了得,在喀麦隆遇到一伙劫匪,她孤身一人打跑了几个黑大汉;说她被洪水冲到了原始森林险遇猛兽;说喀麦隆政府授予她公民权;说她被当地报纸重点报道引起了轰动,她的故事在喀麦隆广为传诵……我要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编造的,连点影子没有。阿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家庭有困难,生活所迫,万般无奈才到海外打工。
5. 法国人教我学《论语》
我在巴黎读书时,一天晚上,与两名法国学生一起去国际大学城看朋友。他住在东南亚楼,一进门,见大厅正面墙上用中文写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就用法语给这两名法国学生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尽管我口若悬河讲了个眉飞色舞,可他俩却皱着眉头疑惑不解:在课堂上学习,回去再拿着课本、笔记复习,天天这样学呀背呀,怎么会感到快乐呢?
老外的疑问让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忐忑不安起来,第二天便去蓬皮杜文化中心查阅相关资料。我看了一本洋人翻译的《论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我恍然大悟。是呀,就拿国人学英语来说,课上讲语法,课下背单词,谁会感到其中有快乐呢?要不是高考有英语,大学毕业不过"四六级"拿不到学位,谁会下这么大的工夫学它呢?
我在国内大学读书时,一次到西安机场实习,当时机场租用了三架罗马尼亚的"伊尔"型飞机,随飞机来的有几个罗马尼亚技术专家,我经常用英语和他们交流,并解决工作上的一些问题。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实践中使用英语。自己能用英语和老外交流了,在英语上下的功夫没有白费,这时的我才感到无比喜悦。
有一次,我给上六年级的女儿辅导功课。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17课是《〈论语〉十则》,课文的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脚注对"时习"的注解是"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我对女儿说,书上讲得不对,这里的"习"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可她根本听不进我的话:"书上白纸黑字印得很清楚,老师也是这么给我们讲的,怎么会有错呢?"
于是,我就把在法国的故事讲给她听,可她还是满脸无奈地说:"不管老爸您讲得多在理儿,可考试还是以书上的为准呀,不按照书上的答题就算错!"我只好与女儿妥协:"你按照我讲的去理解这句话,考试时还按书上讲的答。"
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刮起了传统文化风,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文多了起来,相信教材里有不少内容会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一样误人子弟。
6. 欧美学生的教材,都放在教室不带回家
有高考考生的家庭,孩子高考结束后,都会整理出一箱箱的"教辅"来。其实,中国学生就是被这些"教辅"害苦了。
我过去学英语时,请求移民英国的亲戚寄一套英语教材来,我知道,他家儿子在读大学,女儿在读初中,一定有用不到的英语课本。亲戚告诉我,教材都是政府提供的,在学校里公用,不往家带。这位亲戚便到旧书摊为我买了一套学校替换下来的英语教科书,封面的背面印有学校的印章,印章小面一张小表,列着使用过本书的学生的名字。
美国也是。一次,我对美国的朋友说,把孩子用过的教材给我寄几本来。她说,从未见过孩子的教材,教材都在教室里放着,是学校免费提供的,循环使用。
你看,欧美国家的学生放学后不但没有作业,连课本都不往家带。那他们放学后干什么呢?去图书馆。
欧美国家的图书馆都联网,不管是大学的还是社会上的,所有图书馆都在一个网络系统内,任何人都可以在本市任何图书馆借书,看完后在本市任何一个图书馆还书,图书馆关门也没关系,门上有个还书的洞孔,把书塞进去即可。
由于图书馆为读者的借阅提供了极大便利,学生放学后或周末就可以去图书馆找自己喜欢的书,即可带回家看,也可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看,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满足的个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国中小学生很少有去图书馆的,因为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和堆积如山的"教辅"已经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外国学生最喜欢作文,因为这是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通过作文,把自己的新鲜想法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得到同学们的赞扬。而中国学生,大多害怕作文,总觉得肚子里没词儿。写作练习就是模仿"教辅"上的范文,考试就靠背几篇范文,运气好的押上了题目,就可以得高分。这样的教育就是逼着学生写"假大空"文章。
其实写作是很轻松自然是事情。2006年4月27日,我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写文章就像放屁。放屁是人的自然生理现象,吃的东西在肠胃里消化会产生甲烷气体,压力大了,就冲了出来。同样,写文章是人的思维的自然流露,有了想法,不吐不快,写出来就轻松了。
7. 中国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本文开篇已经论及,作文题目是由教育制度决定的,法国的作文题目确实让国人看了震撼不已,但这不是我们拿来就能作的,也不是我们拿来就能作好的。我们早就引进了外国的英语考试,但很快就变了味,有了"中国特色",正如一家英语培训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讲:"就这样六级程度的考题,只要求过60分,还用真会英语吗?根本不用,连单词都不认识的人也能过!"
中国的教育改革,左改右改,丝毫没有撼动应试教育的根基。除了教育成本上升了,教材翻新频率提高了外,其他几乎没什么改变。
高考由各省命题,改成全国统一命题,又改回各省命题。教材也是如此,由各省统编教材,改成全国统编教材,又改回各省统编教材。如此瞎折腾,掏空了学生家长的腰包,喂肥了利益链条上的人。
中国历次教育改革,口号喊得都很响亮,但大都没有落实。什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什么"素质教育",回头看看,应试教育一直贯穿始终。不过,提出"教育产业化"后,学校越来越像市场,除了名目繁多的收费外,不少教授在企业兼职,与企业老板一吃吃喝喝,称兄道弟,甘当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根本静不下心来研究学问,教书育人。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因为中国出不来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这就是对我们教育的警示。教育不是禁锢思想,而是解放思想。教育不是统一思想,而是开放思想。教育不是沿袭老思想,而是创造新思想。
那么,如何评价中国教育改革是否成功呢?这很简单,什么时候教育部门的官员们、院校的专家教授们不再像现在这样想法设法把自己的孩子弄到国外读书,什么时候中国的教育改革就成功了。
(本文发《羊城晚报》2012年7月7日B7版)
top car insurance rate is powered by Blogspot and QQ Media Group.
QQ Media Group, Mainly for Blog Area.
World loanpro, the biggest Online Article database Medical Health